紅星技術工程師
如何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抓住機遇做強做大是每個企業都在思索的問題,兼并重組無疑是有效路徑之一。是大步“走出去”到海外抄底,還是謹慎布局觀而后行?業界爭議頗多。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日前召開了專題座談會,主題是海外并購對我國機械工業的影響。與會專家認為,我國裝備制造業已發展到了國際化布局階段。海外并購固然存在風險,企業“走出去”要做好充分評估與風險論證。但是,本著有得必有失的原理,學費早晚都要付,有實力的企業應積極探索率先“走出去”,為同業企業積累經驗。專家建議,國家應在外匯撥付上對裝備制造企業海外并購給予支持。
重組好于盲目擴張
在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持下,部分行業難免會出現重復建設,進而出現產能再次過剩現象,這對行業長遠發展不利。中國工程機械協會副秘書長楊寶德表示,應鼓勵國內同行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整合行業資源。
據介紹,國內企業并購成功的案例屢見不鮮。例如,柳工先后兼并了江陰機械廠、揚州機械廠、上海叉車廠、蚌埠振沖起重機廠,使之從一個單一品種的裝載機企業成為一個集挖掘、裝載、路面、砼機械、起重機械、工業車輛等多品種生產的工程機械集團。中聯與浦沅強強聯合,而后又兼并了黃河工程機械公司,成為生產砼機械、塔式起重機、壓實機械、環衛機械、汽車起重機等多品種的工程機械集團。
楊寶德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生產工程機械的企業有近千家,是多而不大、大而不強,只有按市場法則進行并購重組才能做大做強。在拉動內需的當下,行業企業并購比企業盲目擴大投資更有利于行業發展。
他認為,在內企并購過程中,小企業可以從大企業得到發展資金,利用大企業的研發力量改進企業的老產品,利用集團的銷售網絡擴大產品的銷路。老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原有企業的設備、廠房、人員等展開新產品等的研發與生產,可以給原企業注入活力,提升適應力與競爭力。
楊寶德提醒相關部門,企業并購是一種市場行為,不要按政府意愿搞成僵硬的“拉郎配”,要從行業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利益出發,由并購主體雙方協商進行。以謹慎的態度對待跨國并購
在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建廠與“走出去”并購國外具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之間,專家們更傾向于跨國并購。
儀器儀表行業特別顧問奚家成表示,在以性價比為主要競爭模式的當下,并購是企業做強做大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國內企業“走出去”的領域已開始逐漸由金融系統擴展到礦石、有色金屬等資源整合方面。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裝備制造業的海外并購也要從買產品升級為買技術,通過兼并先進制造企業而獲得該領域的核心技術,是國內企業快速做強做大的根本所在。
誠然,在國際跨國公司紛紛告急、資產嚴重縮水的當下,國內企業“走出去”并購國外大企業存在很大風險與諸多不確定因素。電工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結合行業企業“走出去”的實際案例,將國內企業海外并購面臨的風險概括為投資決策風險、融資風險、經營管理風險、跨國產權風險、審批風險等。
上一篇:已經是第一篇了!